脉脉CEO林凡以一己之力把公司置于舆论漩涡。
2月16日,林凡表示,招聘行业依然处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直接招和直接谈模式,已远远落后于今天的人才供需匹配需求。他说,比老板谈更重要的是看看这个公司的点评,因为那才是人间真实。他认为,消费点评改变了消费模式,公司点评一样会深刻改变招聘模式。
于是今年春招季,脉脉打出了“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宣传口号,上线企业点评系统。然而上线不久,新功能便备受争议,不少网友给出的质疑是,企业点评系统会出现主观片面、恶意刷屏等现象,内容真实性难以保证。
针对媒体和网友关注度较高的问题,3月2日,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在微博发长文称,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和建议,并希望澄清一些误解。如在刷好评和水军问题方面,林凡表示,公司目前的策略是,强化身份认证,使用企业通讯工具完成认证,目前只开放给现任员工和前任员工使用点评。
看似一桩正义凛然的美事,为何备受外界质疑,还引发脉脉CEO下场长文回应。
▲林凡公开回应争议
差评公司真能消失吗
脉脉对标“大众点评”,声称“让差评公司消失”。
按照脉脉的定位,它是高大上的中国新职场人士社交的引领者、颠覆者。但现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脉脉“职场八卦”“互联网公司茶水间”的烙印早已深入人心。
从陆奇离职百度内幕、美团收购摩拜疑云、王思聪熊猫直播卖身、ofo贪腐案背后,再到拼多多女孩“润肺”猝死,引发对拼多多集体声讨的职场内幕,以及李小璐和PG one抖音草稿箱小视频被流出的秘密、B站“能睡小姐姐”的八卦狂言,脉脉的讨论尺度越来越开放,加之吃瓜受众对消息真假难辨,以及内容运营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网友称,社区氛围早已与所谓的“高大上”背道而驰。
或许没有人比脉脉更懂匿名爆料的引流作用,2014年8月B轮融资时,脉脉仅有80万用户,而2017年11月,脉脉已经拥有约3000万职场用户,2020年实名注册用户更是迈过1亿大关。“因此,即便匿名爆料风波不断,但面对如此巨大诱人的流量池,脉脉难言舍弃,甚至甘愿加码”,业内人士这样对零态LT(ID:LingTai_LT)分析道。
脉脉大张旗鼓另辟“企业点评”新模式,一方面,确实将“普通员工”一夜之间拔高为舆论制高点的“评委”,赋予用户更大的话语权和舆论监督权,打工人的网络狂欢呼之欲出。而狂欢之下,其评价客观与否要打个问号。
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八卦爱好者正在脉脉聚集,相反那些曾煞费苦心邀请入驻的行业大V正在抽身退场,主打“高端人脉”的脉脉正在成为互联网往事。
声称让差评公司消失,看上去更像是荒诞不羁的一句笑谈,脉脉此举,无疑是主动把自己置于舆论漩涡。
内容社区与点评模式注定冲突
按照脉脉的产品设想,“企业点评模式”的基调应该是“真实客观”与“有用有料”,既不是信手涂鸦式的默认五星,也不是吐槽抱怨式的情绪输出,更不是鼓吹式的注水刷评,具备“真实客观”与“有用有料”,才是有价值的“点评”。
然而“点评模式”,其本质是一种口碑信息传播的互联网化,用户通过“在线分享”消费体验,影响其他用户的消费判断,进而拉动或阻断他者消费行为,但在这一过程中,商家或卖方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其可以通过定向邀请意见领袖的探店、粗暴刷评论、好评返现等行径化“被动为主动“,营造良好口碑,触发更多用户产生消费行为。在当下市场环境,围绕“点评”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点评也被认为是一种极易走向商业化的模式。
类似的商业故事不绝于耳,小红书从“标记美好生活”到“滤镜大本营”“种草收割机”;大众点评从“发现好去处”到“打卡探店集散地”。真实内容与商业点评的界限向来模糊,这种冲突性随处可见,各大内容社区运营方至今尚未找到完善的解决策略真正破除顽疾。
而这一冲突在林凡的公开回应中,也得到了回应。他大方承认“企业点评系统”可能面临的刷屏和水军问题,并提出了脉脉的解决策略——强化身份认证,使用企业通讯工具完成认证,目前只开放给现任员工和前任员工可以对企业点评,就像只有参与消费的用户才能对店铺进行点评。
网友对其回应并不买账,并抛出更多质疑,如“为何脉脉上永远看不到脉脉员工的评论”“现在脉脉上的注水痕迹也不少”等。一个困扰各大内容社区的顽疾,显然不是寥寥数语便可破解。更何况,此前脉脉面对匿名爆料板问题浮现时的无力感,充分暴露出脉脉在内容社区运营上依然存在短板。
初心美好却难敌“人性”
如果我们将“点评企业系统”视作一个企业、员工、脉脉三者之间的博弈场域,那么在这场对抗中,并不存在胜利者。
而“点评企业系统”也是引发作为雇主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对抗的开始。当然,并不排除正向评价。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从人性角度出发,在这种点评体系面前,注重职场用户体验与影响力的脉脉也通过产品设计筑起了一种权力结构,在这个体系里,现实生活处于底层的员工突然被安放到“食物链顶端”,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脉脉试图通过“点评系统”,重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
然而,“像消费过的餐厅那样,点评参与过的公司”的设想,实为悖论。点评企业不同于点评具体的商品或服务,后者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而前者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评价。每个人对同一个岗位的适应程度不同,体验也完全不同。更何况,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前者是“劳动者”,后者是“消费者”, 体验心境也完全不同。
脉脉的C端用户多为职场员工,他们在现实世界扮演着“弱势群体”的角色,习惯以“打工人”和“社畜”自我标榜。而在脉脉匿名爆料区或点评板块,用户可以将现实职场的遭遇投射于网络空间,以匿名身份肆意狂欢与宣泄,以此获得心理补偿,补偿他们的职场缺失。但这种补偿也存在一定冒险性,网络社区的匿名性,很可能让这种补偿游走在非理性和狂热边缘。
对于企业而言,脉脉从来不是一个讨喜的平台。从成立以来,脉脉就因侵害名誉权,收到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起诉,包括百度、B站、饿了么等,且多以败诉告终。脉脉为保护言论自由不惜站在企业对立面,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PR最头疼的平台。
此时此刻,脉脉肯定自觉委屈:“消除零差评企业”如此“大胆且伟大”的决策,为何员工不领情?为讨好C端用户,不惜站在B端用户对立面,甚至公然“讨伐 ”企业,捍卫职场员工的言论自由,要求消除一切招聘信息不对称性,倒逼企业破除一切不合理差评,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外界的质疑。
其实,脉脉不用觉得委屈,内容社区的定位从来不可能完全实现“自我定义”, 即便初心再美好,产品设计再完美,也难免陷入“人性弱点”的漩涡。
但在没有完善的运营规则与策略,足以破除点评顽疾的情况下,脉脉能做的就是“停止一切冒险行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