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已经默认“消费投资大逃亡”的不久后,预制菜投资的热潮席卷而来,一位该赛道的头部创业者告诉我,资本传递出来的态度是,“这个赛道大有可为”。
上述创业者十分冷静,他知道热潮终有遇冷的一天。
有趣的是,在那天到来之前,他认为资本,或者陆正耀等人的“搅局”对中国预制菜行业来说,利大于弊。原因是中国预制菜市场渗透率远远低于海外,这个行业太需要被培育,消费者也需要被普及。
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文章很多,本文主要想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比较tricky:谁才真的是消费预制菜的主要群体?
第二个问题比较normal:目前来看,投资人大多都是在用共识投资这条赛道,那么哪种模式的被投企业拥有更高一点的成功率?
10分钟敲定一轮融资
资本的速度永远不会让人失望,有的时候,他们的速度与对市场的态度成严丝合缝的正比。
三餐有料的创始人林志勇属于投资人最中意的那类创业者,他在2015年创立的冻品ToB平台“冻品在线”给三餐有料提供了极强的依傍,自建的冷链物流公司“易鲜冷链”又提供了预制菜渠道的核心基础设施,和许多近两年刚迈入预制菜赛道的创业者相比,三餐有料看上去有先发优势。
根据公开资料,三餐有料目前完成了3轮融资,“每一轮都有20-30家机构来抢额度”,林志勇的话无疑反映了资本的态度。在与梅花创投的投资里,吴世春仅用了10分钟,就决定参投;当然这样的速度,在大消费赛道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2020年12月,梅花创投、英诺基金投资三餐有料。2021年6月,众海投资领投三餐有料,梅花创投继续跟投。如果用时间来计算,三餐有料花半年时间对外募集了3轮资金。
另一个明星项目是珍味小梅园,同样也是在半年内融了3轮,截至目前一共融了5轮。
资本的速度,与预制菜持续扩张的交易速度有关。
比如珍味小梅园,2020年业务增长超过10倍;从2021年8月到同年12月底,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比如小红书领投的本味鲜物在天猫的月销售突破1000万元,根据36kr的报道,该品牌在双十一期间销售额达3000万元。比如险峰长青投资的银食目前开店40家,预计2022年要开到600家。
一位同样参投了某预制菜品牌的投资人朋友向我透露,一个售价百元级别的预制菜套盒,它的毛利高达40%。
没有人不想投赚钱的生意,这一波预制菜的走向大多都是to C生意,问题是,这门生意究竟由谁来买单?
投资人说这个赛道尚未出现垄断
我作为消费者之一,理所应当地认为预制菜卖的好的关键在于口感——在我有限的品尝记录里,我所购买的预制菜的口感十分一般,因此我认为预制菜能否被大众消费者买单,取决于口感。
同样作为“宅经济”里不可或缺的一名年轻消费者,如果预制菜的口感依旧保持一般,我更大概率依然会选择外卖或堂食。
我的两位投资人朋友驳斥了我的部分观点。
首先,品质一定是影响预制菜品牌交易度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技术、用材、售价成本等原因,这导致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预制菜的口感都比较一般;这亦是目前预制菜赛道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如何平衡定价与口感?
其次,他们认为,预制菜的黄金市场在于下沉市场,尤其是“比如张同学生活的地方”,消费者没有更多的选择,而他们又渴望更多的选择。
投资人朋友告诉我,预制菜的关键在于品类的多样性,“中国的消费市场广袤到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预制菜的出现和极丰富的品类数目,给了许多五环外消费者更多的餐食选择,这相比于预制菜的口感,更重要。”
上述是我搜集到的相对比较特别的信息,不过更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显示,一二线城市的白领或者追求性价比的群体,才是预制菜的核心客户。
比如,源码资本、天图资本投资的寻味狮,它定位的目标消费者是25-35岁的一二线城市白领,女性消费者会高于男性。三餐有料的消费人群同样定位于年轻群体,前者通常布局在社区连锁门店,以及写字楼、公寓的24小时无人自助智能柜等终端零售渠道。
经过一番学习后,我发现投资人的思维关注点并不在于群体,而在于预制菜这样的载体。至少他们的共识是,在如今的人口结构——小家庭结构,群体结构——单身至上,社会环境——疫情反复,预制菜简直就是当代社会的刚需。
投资了珍味小梅园的虢盛资本更是指出了目前资本押注预制菜的重要前提:目前整个预制菜行业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出现绝对垄断的公司,每一家入局企业都有自己的短板。
这意味着当前入局的玩家们拥有足够多的机遇与空间。
增量市场,但投资人既狂热又冷静
预制菜的火热,和疫情有着不小的关系。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1年从事预制菜相关业务的企业注册量仅为1796家, 2018年为8000家,2020年全年共新注册高达1.25万家。
味知香的IPO也为这个赛道添了一把火,2021年4月27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上市,连续拿下10个涨停板,市值最高达140亿元。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从2020年到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了23起融资事件。
三餐有料创始人林志勇认为,疫情以来,人流密集的线下餐饮受到了不少冲击,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家庭,外食更为谨慎。这自然而然催生了“在家吃饭”的概念。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资本和创业者普遍看好预制菜市场、尤其是To C预制菜市场的重要因素——单身人群超过1亿,单家庭人口平均数量下行,过去一大家子吃一桌菜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少,年轻的消费者们更倾向于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吃饭这个刚需。
外食不自由,在家做饭又怕麻烦,这是个完美的改变消费者心智的时机。而中国家庭预制菜较低的渗透率造就了一个增量市场。
预制菜这个赛道的企业通常分两种,一种是产品打法,前文提到的味知香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打法也是大多数玩家的选择,即在产品研发、口味调配、性价比等维度发力,构建自身的竞争壁垒。
另一类企业则选择了渠道打法,如三餐有料和银食,都以线下门店作为自己的支点,触达C端消费者。
这两种打法无所谓对错,都是目前资本比较认同的,但对企业的能力要求侧重点不太一样。
想在这条赛道中脱颖而出,需要企业具备综合很强的综合能力:前台要有营销获客能力、中后台则需要供应链的开发和定制能力——尤其是To C端,不能照搬过去To B的产品思路。同时,由于预制菜通常需要低温保存,因此交付能力也很重要。顺丰、京东等冷链物流成本很高,对冷链成本、履约能力以及时效性的把控也十分重要。
做产品,侧重的是研发能力,但打渠道则涉及更多环节,对企业要求也更高,这可能也是目前选择渠道这条路的企业相对较少的原因。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问了林志勇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从业者,陆正耀的入局到底是好是坏?
林志勇的回答是:陆正耀入局还是利大于弊的。他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可以说“自带流量”,他的进入不仅会吸引资本,也会吸引媒体乃至普通老百姓的目光。这个市场还很初期,“这个时候需要有更多的人去点燃(这个市场)”,完成消费者的早期教育。
回头看咖啡赛道,似乎也确实如此。当年瑞幸几乎以一己之力(和投资人的钱)教育了市场,没有瑞幸,咖啡赛道百花齐放的现状或许也不会这么快到来。
目前来看,预制菜赛道内的创业者们需要赛道被炒热。
最后,想说说我发现的另一条小细节。在这么多被资本热捧的预制菜品牌中,极少有单笔融资过亿的融资,基本上在数千万元左右,这在曾经那么疯狂的新消费投资史里,不太多见。
按照大众说法,预制菜是一个万亿级市场,是一条“很费钱”的赛道,极有可能诞生出百亿级别的公司,但投资人们似乎拿捏了一套既狂热又冷静的投资打法。